第二讲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状况
一、选择题
1.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2.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开始实施时,政府财政收入都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 )
A.新法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
B.地主官僚必须按田亩和资产纳税
C.商人和手工业者必须纳税
D.由原来的征收实物改为征收银两
3.据《三国志》记载,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材料反映了当时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特征是 ( )
A.经济得到发展,与内地经济交往频繁
B.魏政权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C.已经逐渐趋向农耕,土地兼并严重
D.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耕作方式与中原无异
4.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 )
①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③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中国古代史上的赋税政策中,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又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是 (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方田均税法
6.明清时期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本质的是 ( )
A.玉米、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统治者奖励农耕,发展生产
7.中国古代封建政府进行赋税政策调整或赋税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解决 ( )
①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②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 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
④封建政府的财政危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唐代两税法成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在 ( )
A.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B.税收主要依据由人丁转向资产
C.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p#分页标题#e#
9.下列赋税制度体现了古代“勿夺农时”思想的有 ( )
①编户齐民 ②租庸调制 ③募役法 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在我国,古币收藏早已蔚然成风,右图为一收藏家所藏古币,关于这一古币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
A.由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始铸
B.在唐玄宗前期始铸,因其当时年号为开元,故取名“开元通宝”
C.是唐朝通用的货币
D.其范式为以后历代所沿用,沿袭近1300年
11.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12.中国古代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唐朝以后历代王朝的都城 ( )
①交通运输比较便捷 ②便于打击割据势力
③远离北方民族威胁 ④社会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 )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15.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
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
占人口比例24%36%30%10%
A. 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16.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青铜器—唐宋/铁器—明清/瓷器
C.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D.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
17.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观念、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 #p#分页标题#e#
A.《诗经》中的“国风”有很多爱情诗
B.唐代出现传奇小说
C.北宋时期话本兴起
D.明清时期古典小说得到蓬勃发展
18.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 )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农业地位下降,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19.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限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 ③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④封建社会后期,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 )
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B.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C.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二、非选择题
21.(2009•江苏)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p#分页标题#e#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很重要,在近代较早被迫开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珠三角哺育了许多引领中国近代思想潮流的仁人志士,如洪仁玕、康有为、孙中山。以实例说明他们是如何引领“中国近代思想潮流”的。珠三角能够诞生这些仁人志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3.阅读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朝中后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等地居民“尽逐丝绸之利”、“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松江地区男女均以棉纺织为业。
材料二 近代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经济领域变化最早的城市之一。如今上海是长三角地区及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是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10年上海世博会,南京是协办城市之一。
材料三 如何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建设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较高、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已是长三角发展面临的新的课题和新的责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分析该现象在当时社会中的发展特点及其成因。
(2)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南京是我国六朝古都。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在此相继建立了哪两个政权?这两个政权为解决民生问题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上海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试以上海19世纪中晚期的史实为例说明上海在近代经
济领域的变化。
(4)据材料二、三,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国家重视长三角地区开发的原因。 #p#分页标题#e#
答案 1.A 2.B 3.C 4.A 5.C 6.C 7.D 8.B 9.C 10.B 11.C 12.C 13.B 14.C
15.D 16.D 17.A 18.C 19.D 20.C
21.(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22.(1)新现象: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影响:出现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思想家,如黄宗羲等;出现重视工商业、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2)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这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康有为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
主要原因:该地区较早遭到西方侵略,这些仁人志士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较大;在外国侵略的冲击下,该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23.(1)经济现象:明朝中后期,长三角地区的一些经济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特点:发展十分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成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政权: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主张: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男女一律平等,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资政新篇》提出兴办保险事业,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
中华民国——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这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洋务派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企业,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民族资产阶级创办发昌机器厂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兴起,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4)近代开放、发展早,经济基础好;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市场化程度较高;交通发达,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竞争力强,更便于与国际接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