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年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了“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
【重点难点】
1、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2、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知识梳理】
〔问题探究〕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1、背景:① 19世纪末,中国 程度加深, 加剧
② 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 均失败
③ 的初步发展
④ 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道路
2、提出
3、内容:“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4、作用:①积极: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 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 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和 的共同愿望,推动了 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 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 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
1、 思想论战⑴背景
⑵ 内容
⑶ 影响
2、 临时约法
(1) 颁布: 年春
(2) 内容:
(3) 性质:
(4) 意义:对建立 、反对 具有进步意义
3、 捍卫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问题探究〕
三、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其历史作用?
背景:① 孙中山的挫折
②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p#分页标题#e#
④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作用:①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②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知识整合】新旧三民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提出 背景: 背景:
内容
实践
评价
联系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