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词多义知识点总结(一)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高中语文一词多义知识点总结(二)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闻:
闻道百(听见)
且夫吾尝闻(听见,听说)
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始吾弗信(开始)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短命死矣(幸运)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负其强(倚仗)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肉袒负荆(背负)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引车避匿(调转)
秦军引而去(避开)
引酒且饮(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
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
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
具告以事(介词,把)
请以剑舞(介词,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
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而仆之(连词,表承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
焉:
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
去今之墓而葬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吴之民方痛心焉(代词,他,代“毛一鹭”)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
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寡人之过也(的)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代词,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所说的俗语)
我之谓也(宾语提前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