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读本文言文-指南录后序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革除B.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萃:会集
C.会使辙交驰会:正赶上D.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意:估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初至北营,抗辞慷慨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D.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有为也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B.莫知计所出而不知其所止
C.而余不得归矣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D.贾余庆献谄于后溪虽莫利于世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辞相印不拜——于是未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就职。
B.以资政殿学士行——用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C.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查点吕师孟叔侄二人叛国(的罪行)。
D.予分当引次,然而隐忍以行——我理当自杀,可是(还是)勉强忍耐着前往。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造成“国事不可收拾”的一组是()
①时北兵已迫修门外②战、守、迁皆不及施③北邀当国者相见④吕师孟构恶于前⑤予羁縻不得还⑥辞相印不拜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祐二年,南宋形势严重,元兵逼到都城临安城门,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文天祥矢志报国,不顾利害。
B.国难降临,文天祥想法有三:一是为国捐躯决心已定;二是打算以外交手段挽回败局;三是侦察敌情以决定救国对策。
C.文天祥出使元军后遭受扣押,忍受屈辱,被驱北上,自杀未遂,想到了以后的斗争,坚持活了下来。
D.文天祥想以言辞说动敌人是不符合实际的,说明他虽有忠君爱国之心,但对敌人估计不足。
高一语文读本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
1.为加点字加注音。
厉王虐,国人谤王()史献书,师箴()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2.划线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B.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C.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D.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3.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
A.事行而不悖其中“悖”是相反、抵触之意。
B.吾能弭谤矣其中“弭”意为阻止、消除。
C.阜财用衣食其中“阜”意为使……增多。
D.其与能几何其中“与”是和,同的意思。
4.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D.而后王斟酌焉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6.下面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译为:周厉王非常暴虐,国民都讽刺、挖苦他。
B.为川者决之使导。
译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导。
C.史献书,师箴。
译为:史官进献史书、典籍,当老师的进劝诫、规劝的言论。
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译为:老百姓有嘴,就好比大地上会有山川一样,财用就出来了。
7.把下列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A.民不堪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是以事行而不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读本文言文-杨烈妇传
1、下列句中红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掠其玉帛掠:抢劫。B、侃率之以乘城乘:登上。
C、不如亟去亟:赶快。D、则人谁肯固矣固:坚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如逃,则谁守虽然,岁满则罢去
B、府库皆其财也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C、重赏以令死士有以弱弓射贼者
D、与之千钱使侃与贼言曰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岁满则罢去B、(杨氏)使侃与贼言曰
C、(你们)徒失利,无益也D、中其帅,(帅)坠马死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县令,寇至当守——您是县令,敌人来到应该守卫
B、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应该一起献出生命来守卫自己的县城
C、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项城的父老乡亲,坚持正义不被叛贼吓倒
D、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如果死在城上,不还是比死在家中好吗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3)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高一语文读本文言文-石钟山记
1、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彭蠡(lǐ)栖鹘(hú)颧鹤(guàn)噌吰(zhēng)
B、钟磬(qìng)穴罅(xià)磐石(bān)磔磔(zhé)
C、桴止(fú)夜泊(bó)无射(yì)汝识之乎(zhì)
D、莫夜(mò)穴罅(xià)铿然(kēng)镗鞳(tāng)
2、下列各句加点的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水石相搏(击)舟行适临汝(往)
B、下临深谭(面对)虽知不能言(说)
C、扣而聆之(听)余方心动欲还(心里有所感动)
D、桴止响腾(上升)自以为得其实(真相)
3、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对李渤的看法“余尤疑之”。
B、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人觉得恐怖。
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山由钟名。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振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汝识之乎(识:记得)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古之人不余欺也!
5、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送之至湖口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6、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得也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7、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余固笑而不信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8、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
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
C、我从齐安去临汝,但是大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县去做县尉
D、余下的船从齐安出发到临汝去,并且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
9、不是“余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C、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D、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1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B、北音清越
C、长乐王回深父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2、下列加粗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彭蠡之中有石钟山焉于是余有叹焉
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C、至莫夜月明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而此独以钟名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下列加粗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A、微风鼓浪事不目见耳闻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大石侧立千尺
D、扣而聆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4、下列句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之铿然有声者
B、此三者,吾遗恨也有大石当中流
C、得双石于潭上盛以锦囊
D、此世所以不传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0、翻译下面句子:
(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而陋者及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高一语文读本文言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休憩(qì)多思曩昔(rǎnɡ)B.辋水沦涟(wǎnɡ)携手xié)
C.犬吠(fèi)黄檗(niè)D.猥琐(wèi)村墟夜舂(cò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山殊可过。殊:特殊
B.足下方温经。方:正在
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间:疏远
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矫:矫健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山殊可过
A.孤之过也B.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C.一日,大母过余曰D.是谁之过与?
4.下列句中粗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B.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C.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山僧饭讫而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然其中有深趣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斯之不远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①足下方温经
②与山僧饭讫而去
③多思曩昔,携手赋诗
④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⑤山中人王维白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
译文:
2)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译文:
(3)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译文:
(4)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译文:
8.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描绘了自己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和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文笔淡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B.第一段“故山殊可过”句埋下一个伏线,暗暗点出自己隐居的山村实在值得一游。
C.第2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D.第三段中,作者显示了他写信的意图,他与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以“真趣”为基础的。
高一语文读本文言文-参考答案
《指南录后序》答案
1.A2.D3.B4.C5.C6.C;
《召公谏厉王弭谤》答案:
1.虐:nuè箴:zhēn衍沃:yǎnwò阜:fù2.A3.D(与:帮助)
4.D(宣言:发表言论;所以:用它来……的;亲戚:与国王同宗的大臣。这些词与现在的用法有些差异)
5.C(“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不正确)
6.B7.A.老百姓不能忍受您的暴虐政令了。B.因此,国君做事才能不与情理违背。
《杨烈妇传》答案
1、D(固:坚持,固守)
2、B(B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们的”。A项第一个“则”是表假设的连词“那么”,第二个“则”是表承接的连词“就”。C项第一个“以”是表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是介词“用”。D项第一个“与”是动词“给”,第二个“与”是介词“跟”)3、A(A句省略的是“县令”)4、C(“不为贼”是“不做叛贼”之意)
5、C(其中③⑥句不能表现“深明大义”,有③⑥句的项不选)6、D(“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误)
7.(1)力量不足,战死在这里,这是你的职责。(3分。“力不足”1分,“死焉,职也”2分,应译为判断句。“死焉”也可译为“为此而死”)
(2)应该一起出死力来坚守这个城池,怎能忍心失掉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4分。关键词“相与”“以”“忍”各1分,全句通顺1分)
(3)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论老小一定周到照顾、公平对待。(3分,关键词“爨”“食”“无”各1分,全句通顺1分)
石钟山记答案
1、C(A项中“噌吰”的“噌”应该读“chēng”,B项中“磐石”的“磐石”应该读“pán”,D项中“莫夜”的“莫”应该读“mù”)
2、A(B言,用语言表达C心动,心惊D腾,传播)3、A4、B该项中“适”应该解释为“往”
5、A(1)(5)两处的“之”解释为“的”,(2)(3)(4)三句中的“之”是代词。6C7B8A9D
10、B。ACD三项的通假字分别是“莫”“父”“厌”。B项没有通假字。
11、D.“其实”的意思是“它的真相”,在现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实际上”,故选D。
12、D加点词语都是介词,“用”的意思。13、C加点字的活用情况都是名词作状语
14、C,都是介词短语后置句(A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B判断句和省略句,D判断句和被动句)
20、(1)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
(2)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3)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4)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答案:
1、D(猥wěi,舂chōng)
2、B(A、很,十分;C、稀疏的;D、举,张开)
3、B(拜访。A、D、过错;C、经过)
4、C(敬词,相当于“您”。A、气侯/经济繁荣、兴旺,景象、景致;B、入睡/不出声,保持安静,恭敬庄严地肃立,多表示哀悼;D、天性/上天的机密,泛指秘密)
5、C(转折连词,然而,但是。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介词,用/介词,表原因;D、主谓之间,助词,不译/助词,的)
6、①正在②讫:罢,结束。③曩昔:以往,从前
④是中:这当中。忽:不注意,忘记⑤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
7、(1)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
(2)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3)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呢?
(4)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千万不要忽略错过啊。
8、A(虚写春天的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