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个话题,叫做过度纠正。
生活中,许多家长认为,教育的关键就是要指出孩子的错误,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小毛病也会斤斤计较、过于挑剔,对孩子稍有不满就唠叨不停。
我们似乎有点操之过急,就好像我们不开口,孩子就永远不会做得更好。
事实上,当父母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点上时,这些缺点反而会被强化。
不停地纠正孩子,是孩子成长之路的魔音。
01
过度纠错,正在固化孩子的思维模式
我们都有过陪孩子练字的经历,当孩子字写得不好看时,有的父母忍不住地纠错:
“这一横歪了,那一撇太斜了。”
不断纠正字迹工整度,孩子可能从此丧失了练字的自信和热情——既然练字总是会收到批评,拒绝练习反而是一种安全的选择。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在专注做某件事的时候,旁边有人指指点点,你也会畏手畏脚,想要停下眼前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有的父母在纠错的时候,还会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负面标签,如“笨手笨脚”“粗心大意”“不用心”……
不知不觉,原本一个小问题,就真的变成了“大问题”了。
这就是过度纠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依赖外部反馈:孩子会在行动前先看父母脸色
削弱试错勇气:孩子自主尝试意愿下降
形成固化错误认知:我就是这般粗心,做错也很正常
事实上,孩子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练习。低年级的孩子,因为本身感统不协调、认知水平等因素,很难避免一些低级的问题出现。
过度纠错是一种负面关注,是一种“缺陷视角”,将注意力聚焦在孩子的不足上,就像用红笔在纸上圈出每一个错误,最终在孩子心里刻下"我写不好"的自我认知。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自我纠正的能力。
有的事情孩子一开始确实做错了、做不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可以改正自己的问题。
一个2岁的孩子看到小狗,会说:“是汪汪!”,随着认知发展,到了3岁时,他们很自然地自动修正为:“是小狗”。
孩子成长中的大部分小问题都可以通过孩子的自我纠正来改变。
如果大人总是介入孩子自我纠正的过程,孩子反而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因为他们一直在接受现成答案和指导。
总是在小事上纠正孩子,反而可能让缺点固化为难以改变的模式。
同理,当我们持续关注优点时,优点也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
还是拿练字来说,如果你说:“这一竖写得真直,这个捺笔很有力度”,通过捕捉并强化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就会指引孩子朝着"我可以写得更好"的方向前进。
这是一种积极的、正面关注,大脑会对被关注的部分产生强化反应,通过这样持续地发现和强化优点,孩子会逐渐把每个笔画都写好。
02
过度纠错,会引发孩子焦虑和痛苦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作者将那些习惯性指责、易怒且严厉的家长归类为“挑剔型父母状态”。
这类父母往往不会抑郁和痛苦,但他们的孩子就不一定了。
网上曾经有篇热门帖子,一位博主在麦当劳吃饭,刚好看到旁边有位妈妈不停唠叨年轻的女儿:
“你口红颜色太深了!你这样打扮好看吗?”
“你口红不好看,耳环太大了!”
“你口红太深了!你问问大家这样穿好看吗?”
“你口红能擦掉吗?你这种打扮好像变态,心理有问题一样!”
面对母亲无休止的挑剔,女孩终于崩溃,突然从包里掏出化妆品,发疯似地往脸上涂抹。
目睹女儿疯狂举动,妈妈的反应却是:“你真的是疯了,我就说你精神不正常……”
被父母无休止地纠错、挑剔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往往积压着无法言说的绝望。
这种绝望不会消失,只会在某个临界点爆发,就像这个突然在脸上涂抹口红的女孩一样,她试图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反抗。
遗憾的是,父母意识不到问题所在,反抗最终换来了“有病”、“疯了”的标签。
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最初往往来源于父母的反馈。
如果家长经常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批评、否定孩子,就是在不断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你不行,你不好。”
孩子也开始相信:
“我做什么都是错的。”
“别人都比我强。”
“我不值得被喜欢。”
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孩子,很容易发展成低自尊人格——他们习惯自我否定,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这种心态会让他们陷入持续的焦虑和痛苦。
03
过度纠错,养出一个越来越沉默的孩子
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天真烂漫的时光——他们像小尾巴一样黏着父母,眼睛里闪着崇拜的光,小嘴里总有说不完的童言童语。
那时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可不知从何时起,孩子开始变得沉默,不再叽叽喳喳地分享心事。
这种沉默,看似是成长的必然,实则是无数次失望累积的结果。
很多父母和孩子沟通往往会站在一种绝对正确的立场,不断地提醒孩子的问题和毛病,费尽唇舌就为了说服孩子要听话、要好好学习。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如果在交流中总是被对方不断纠正、指责,那么倾诉的欲望就会逐渐消失,长此以往,亲子关系的和谐就被耗尽了。
正如有人说:“亲子沟通,你有多对,就有多错 。”
因为亲子之间的沟通从来不是一场辩论赛,不需要决出胜负。
当孩子鼓起勇气开口时,他们期待的从来不是评判和说教,而是被理解、被接纳的温暖。
04
孩子的成长,需要容错空间
我们所有人,尤其是孩子都需要关注。
这种关注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不同的生命状态——
当镜中反射的是挑剔与指责,孩子就会蜷缩成怯懦的影子;
当镜中充满欣赏与鼓励,孩子就能舒展成自信的模样。
那些终日被负面评价包围的孩子:
“我怎么这么笨”
“我总是搞砸事情”
“我不值得被爱”
而沐浴在积极关注中的孩子:
“我可以试试”
“犯错也没关系”
“我做得不好,但不影响我值得被爱”
养育的真谛,在于用包容的目光注视那个不完美的生命,他们会任性哭闹、会闯祸捣蛋、会固执己见。
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孩子才需要成长。
而那些成长路上的小错误,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可爱尝试。
允许犯错,孩子才能学会担当;给予宽容,孩子才会懂得自爱。
这世上从没有完美的孩子,但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地爱着。